中国是大豆的故乡,中国人是豆腐的发明者,一锅豆浆经石膏点化,便成了豆腐。在利川市柏杨镇,这里的人推制豆腐,不要石膏等凝固剂点化,便可以推制出如玉如膏般的豆腐,再加以压榨、烘烤便成了香味扑鼻的豆干,所以柏杨镇推制的豆干被称为“武陵土家一绝”,被称为“固体豆浆”,把柏杨镇称为“豆干镇”也不为过。柏杨镇最有名的豆干当数沈家的。沈氏家族便在这个古老的小镇,三更起,五更熬,用自己独特的祖传工艺和香料配方,辅以清清龙洞湾富硒山泉水,推制出这色香味俱佳的豆干。几百年来,豆干坊和乡邻推制豆干都只用龙洞湾富硒山泉……[详细] |
傣族贝叶经(傣语称“坦懒”)是指刻写在经过处理的热带植物贝叶棕(傣语称“郭懒”)上的佛经。贝叶经过多道传统特殊工艺处理后,能防虫、防水、防变形,用贝叶抄写的经书,能够千百年流传下来。2008年贝叶经制作技艺入选我国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贝叶经制作可分为选材、修整、蒸煮、晒压、刻写、装订等工艺流程;其刻写方法十分考究,将贝叶放置在特制的经架上,用铁笔刻写经书,刻完十余页便可以麻绳制成册。贝叶经被誉为“运载傣族历史文化的神舟”。贝叶经最早起源于印度,一般认为贝叶经是在公元7世纪前后随南……[详细] |
甘肃洮砚,即洮河绿石砚,是中国名砚之一。洮砚制作创始于唐,盛行于宋明清,距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洮砚色绿形雅,质坚而细,莹润如玉,发墨快而不损毫,储墨久而不干涸,长久以来享誉海内外,是文房四宝中的珍品。洮河绿石产于甘肃省南部洮河中游卓尼县、临潭县、岷县交界的喇嘛崖一带峡谷中。洮河矿带三面环水,砚石长年受湿润之气滋养,石质坚润细密,淡绿色中含有墨绿色条纹,形成变化万端的流水、云霞、清漪、雾霭等天然纹理。以之制作成砚,由于石质湿润,可以呵之成珠,下墨既快又细,发墨生光,贮墨砚中,经月不涸不腐。洮……[详细] |
西湖龙井茶主要产于杭州西湖区原西湖乡和龙坞镇等山区,因盛产茶叶的龙井风景名胜而得名,西湖区现有龙井茶保护区面积12027亩。杭州产茶,始于唐代之前,唐陆羽《茶经》讲到杭州天竺、灵隐产茶。唐末宋初,杭州有宝云庵产的宝云茶、天竺香林冈产的香林茶、上天竺白云峰产的白云茶。明初,龙井茶产量已渐增,明万历年间(1573-1620)《钱江县志》载:“老龙井其地产茶为两山绝品。”清代,乾隆皇帝六次巡游江南,四次到西湖茶区观茶作诗,对龙井茶赞不绝口,使西湖龙井茶名声远扬。20世纪50年代以来,党和政府十分关怀茶……[详细] |
2008年,云南省宁洱县的普洱茶制作技艺(贡茶制作技艺)入选中国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名录。普洱茶贡茶的制作约定俗成为相对固定的程式,大体分为“祭祀茶神、原料采选、杀青揉晒、蒸压成形”4个程序。但是贡茶从茶树的选种,茶园的管理、茶叶的采摘、萎凋、杀青、揉捻、晾晒、蒸制一系列过程,全部依靠手工制作,而且全凭感觉和经验,没有任何参考数据和文字。1.祭祀茶神。在普洱府境内,每年春茶开采之前,各民族都要按各自的礼仪对茶树王进行祭拜活动。祭拜的形式多种多样,但内容都大体相同,即感谢神灵的恩赐,……[详细] |
大益普洱茶是云南传统名茶,主要产区位于云南省勐海县。2008年,普洱茶制作技艺(大益茶制作技艺)入选中国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名录。大益普洱茶分为普洱茶生茶和普洱茶熟茶两大类型。大益普洱生茶以云南大叶种晒青毛茶为原料,未经人工渥堆发酵,但经过加工整理、修饰形状的各种云南茶叶(饼茶、砖茶、沱茶)的统称,或者直接以散茶形式进行存放。大益普洱茶生茶香气纯正、汤色橙黄、滋味浓厚、甘生津快、经久耐泡。大益普洱熟茶以云南大叶种晒青毛茶为原料,采取20世纪70年代研究成功的人工渥堆技术,通过控制茶……[详细] |
洮砚始于唐、盛于宋,至今不衰。但也有学者说洮砚历史可追溯至汉,最开始做磨刀石之用,后才做砚材。即使是在洮砚盛名大作的宋代,洮河石做磨刀石仍是十分广泛。2002年12月,有私人收藏的唐洮河箕斗砚现身,才可证实洮河砚的制作在唐代之前,至今已有至少1300年的历史。洮砚以其石色碧绿、雅丽珍奇、质坚而细、晶莹如玉、扣之无声、呵之可出水珠、发墨快而不损毫、储墨久而不干涸的特点成为宫廷雅室的珍品,文人墨客的瑰宝,馈赠亲友的佳礼,古玩库存中的奇葩,饮誉海内外。千百年来,流传着许多赞誉洮砚的诗文妙句与评价,验证……[详细] |
“点舌丸”(梅花点舌丹),是延续生产三百余年疗效卓著的传世名药。现被国家列为“ 级秘密技术”。传承地新绛县.根据《新绛县志》记载清末民初,新绛县就有中药铺(店)34家,均以出售中成药丸散膏丹为主。当时双人药业的前身德义堂生产的“点舌丸”早已畅销晋、陕、冀、豫各地。“点舌丸”原系清朝皇宫专为皇室专用的秘药,后由王姓太监流传于民间。河北郝氏得此秘方遂在新绛县建德义堂中药铺,因疗效卓著,声誉鹊起。德义堂经营有方,解放后成为新绛县最大的中药铺,公私合营时在德义堂的基础上成立了新绛中药厂。中医治疗外科疾病……[详细] |
振兴祥中式服装制作技艺是以手工制作中国式传统服装的独特技艺,是国内从历史上完整保留至今从未间断过中式服装生产的极少数知名老字号企业之一。她诞生在素有“丝绸之府”美称的浙江杭州。百余年来,她吸收和传承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服饰文化精髓,形成了“大襟、立领(又称中国领)、一字扣、镶、嵌、滚、宕、盘、钉、勾、绣”等具有鲜明中华民族服饰风格的独特技艺。她以高档织锦缎和丝绸为面料,裁剪缝制出旗袍、长衫马褂、男女中式套装、丝棉袄等系列产品,是中国服饰文化的代表。振兴祥中式服装制作技艺,秉承“量身定制、精工细作”……[详细] |
金银细工制作技艺就是使用金、银、铜等金属为原材料,采用锤碟刻镂等繁杂、细巧的手工技艺,制作出精美饰物或器皿。金银器制作技艺历史悠久,据考古发现,早在三千多年前的商代就已开始使就用黄金做饰品了。明清时期的金银器制作得到了空前发展,技艺精美娴熟,其风格华丽、浓艳、雍容华贵。金银器制作技艺非常复杂,要求很高。每道工序都是手工操作,同样造型、同样做法、同一个人制作的产品,在外形上都有细微差别。有的大型器皿或超精细器皿需要几十道工序,每一件成品制作需要几十天甚至几个月来完成。一些技术掌握依靠工匠们口传心授……[详细] |
长子炒饼是用面粉、肉丝、蒜苔、粉条加上鸡汤,配以各种佐料制成的上党传统小吃。当地民谚有云“上党炒饼在长子,长子炒饼在石哲,精工细作炉卜香,赛过宫廷八仙汤”。相传,长子县清代著名书法家冯士翘先生,经常徒步民间深入农户。一日,他行至石哲村,到一户人家打尖。户主吩咐家人做待客饭。冯士翘将主人端的饭、汤吃了个净光,并打听饭菜名称?主人回答道:“你吃的饭是用小粉面、粉条、白萝卜条做成的,叫‘炉卜’,是我们这儿待客饭。”冯先生听完叙说,高兴地取出文房四宝写诗赠给主人作为留念,扬长而去。回家后,夫人按冯先生说……[详细] |
绛州剔犀制作技艺为雕漆工艺之一。雕漆始于唐代,剔犀定型于宋代。绛州剔犀制作技艺是将朱、黑、黄等二种或三种色漆,在器物表面上有规律地一层一层的逐层堆积起来,达到一定厚度(约0.3-0.5毫米)后,用“v”形刀雕刻花纹,刀口处可看见不同的色层,与其它雕漆和漆器截然不同。因其花纹刀口侧面处显现如同截开的犀牛皮质的断面层次,故名剔犀。同时,又因花纹多为回纹、云钩,流转自如,回旋生动,近代以来称之为云雕。绛州剔犀制作工序繁杂、技艺要求严格,从选料到裱胎、灰胎、髹漆、制图、雕刻、推光等各个工艺流程都必须严格……[详细] |
稷山传统面点制作技艺起源于南北朝时期,当时毒蝎横行,民众深受毒蝎之苦。人们为诅咒蝎毒,在每年的阴历二月初二,家家户户把和好的面拉成长条,扭作毒蝎尾状,油炸后吃掉,称之为“咬蝎尾”。这种起初只有一股油炸的蝎尾,后演变为两股麻花,到明代成为三股麻花,开始风行民间。稷山传统面点(稷山麻花)制作技艺是山西面食技艺的典型代表。“赵氏四味坊”麻花制作技艺始终恪守最传统的配比秘方和传统十八道制作工序。经过培养酵块、掺水和面、按比接面、分割面块、反复揉面、匀揪面节、面节擦油、卧缸存放、分板打畦、搓条上劲、扭股成……[详细] |
澄泥砚,与端砚、歙砚、洮砚齐名为中国“四大名砚”,主要产于山西省新绛县,是四大名砚中唯一泥砚。2008年,澄泥砚制作技艺入选我国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新绛县位于山西省西南部,汾河经此西流,带来大量富含多种金属矿物质的泥沙沉积成床,得天独厚的澄泥资源,为澄泥砚的制作创造了条件,尤其为澄泥砚“窑变”为朱砂红、鳝鱼黄、蟹壳青、檀香紫等自然色彩创造了条件。唐宋时期澄泥砚已经形成了一套系统、完整的制作工序。按照史书记载,绛州澄泥砚的制作需经过几十道工序。宋代的《贾氏谈录》和《文房四谱》中对澄泥砚的制……[详细] |
麻花,是中国的一种特色油炸面食小吃,一九二七年,天津卫海河西侧新开张了一间麻花铺,掌柜刘老八,字号“桂发祥”,寓意为“桂子飘香,发愤图强,吉祥如意”。因店铺地处东楼十八街,故得名“桂发祥十八街麻花”。精于点心制作的刘老八,久经尝试,率先研究出了将什锦馅料融于麻花之中,使产品呈现条酥而不懈,馅溢而不散,均匀饱满,紧致有序,造型周正,金黄通透的完美形态,产品一经问世,便赢得了上至达官显贵、下至布衣百姓的推崇,成为津门乃至北方美食的翘楚。今天,桂发祥十八街麻花已成为津门美食名片,并作为中华传统经典美食……[详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