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集农民画 遗产编号:1—2—8 遗产类别:民间美术 申报日期:2007年 申报人/申报单位:石家庄辛集市 遗产级别: 省编辑本段详细介绍 辛集农民画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早在明清时期,这里的人们就有画、绣、剪、编等,民间传统。五十年代,以壁画为主要形式的束鹿农民画,清新质朴,范围广泛,人民美术出版社曾经出版过《河北束鹿县壁画选》和《诗洋画海金束鹿》两本画册。1959年束鹿县农……[详细] |
元氏东正抬花杠起源于隋末唐初,以舞者肩抬三皇姑圣像《过驾》而得名,是旧时苍岩山庙祭祀舞队中的领队舞种,以后逐渐演变成为自娱性的广场舞蹈。东正花杠源远流长,几经兴衰。花杠的传承主要依靠杠会的形式。据目前存于东正村村民郭青海的《花杠记录》载,道光二年(1816年)东正村秀才齐玉振曾重建杠会,声势浩大,名闻遐迩。1989年,东张民间老艺人郭吉书等再建杠会,人员发展至一百余人。东正花杠目前主要分布在元氏县……[详细] |
灵寿白马岗村的跑竹马创立于清朝末年,是流传于当地的一种民间舞蹈形式,距均已有100多年的历史,代代相传,延续至今。跑竹马的道具原料为竹篾子和糊窗户用的韧性很强的毛头纸,工艺精湛,栩栩如生。竹马表演套路主要有《二龙出水》、《五股攒心》、《四门抖底》等,演出时伴奏齐鸣,先绕场,姿态轻盈,串铃叮当响,热闹非凡,然后,变换各种队形,在慢步行进时,加以民间小曲演唱,其词曲婉转、古朴。男演员身穿马褂、彩裤、系……[详细] |
武凡同高跷马是一种脚踩高跷,身系竹马、跷、马结合的民间舞蹈。发源并流传于灵寿县武凡同村。武凡同高跷马有着悠久的历史,表演形式独特,影响力大。武凡同高跷马产生于清光绪二年(1876年),由尹老美(生于1856)首创。尹老美到平山县石桥村赶庙会,当时参加庙祭的舞队很多,有竹马、跑驴等,多在平地舞蹈,观众因人太挤看不见,尹老美是高跷队员,便联想到高跷的居高临下,人人可见。回村后征得会首同意,做了马身,装……[详细] |
正定历史悠久,民间花会遍布全县,尤以正定镇的东柏棠的民间花会舞蹈竹马为代表,是当地群众特别是农民群众十分喜爱一种民间舞蹈形式。正定东柏棠竹马,又称跑竹马、竹马戏,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其起源说法不一,一说为清康熙年间,一个流落民间的宫廷艺人,路过正定传授给柏棠村民的;一说是清咸丰年间,直隶有高腔戏班来正定柏棠一带演戏,戏中有跑竹马的场面,很有趣,柏棠人熟记并学习演练,由此流传下来。竹马表演的内容是皇……[详细] |
河北省灵寿县南托雷氏武术和明太祖朱元璋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相传朱元璋在多年的战斗中,总结创编出大宏拳、小宏拳、连环刀、鸾刀等武术套路。皇后马秀英也编创出双凤刀法。这些武术套路作为传家之宝,传给子孙。明未清初,荣靖王四世孙朱充鲸、朱充鲲从山西蒲州逃出。为躲避追杀,改随母姓雷氏,落户灵寿县南托村,更名启鲸、启鲲。启鲸继承了祖传武术,传于后人。前清时期,启鲸四世孙雷玉蕃,号洛士,得祖上真传,并使其发扬光……[详细] |
乐乐腔是传承于元氏县龙正村李氏家族并流行于当地的一种民间戏曲,它在表演形式上与京、评、梆子等剧种相仿,但唱腔独特、乐律优美,没有发现与现有的任何剧种有很深的渊源。乐乐腔没有文字记载,只是口传。目前能向上追溯9代。乐乐腔文武场齐全,主要乐器有主弦四股弦,下配二胡、板胡、笛子等,打击乐有板鼓、手板、大锣、手钗、小锣、梆子、堂鼓。其唱腔虽然独特,乐律却没有更多的文字记录,一直靠口传传承下来。该剧种板式单……[详细] |
井陉县北秀林村的传统焰花有拉鞭、一窝猴、锅火、灯炮等,其独特部分是“马火”。“马火”影响甚广。北秀林马火会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马火”中所谓的“马”,是用实心竹棍或能够承担相当重量的其他材料捆扎成形状似“马”的架子,“马火”就是用独特的材料及其配比制成的各种焰花单体,组装成各组总成,在把各组总成总装在“马”架子上,最后再用独特工艺精心捻制成的导火索串连起来,由人挎着按燃放程序点燃“马”上的导火……[详细] |
赞皇原村土布的制作,起源于传统的纺花、印染和织布,具有悠久的历史。是赞皇县制作传统粗布衣服、床上用品的一种传统工艺。早在赞皇“万坡顶遗址”的新石器时期,古人已懂得利用自然资源作为纺织和印染的原料,制造简单的纺织工具,开始了纺棉织布。秦喜辰师承其母王红玉,秦喜辰又把这项传统技术传予了崔雪琴。崔雪琴总结了祖辈们纺绵花、织土布的经验,进行了大胆得改革创新,把传统工艺和新时代理念相结合,并为产品定名为“原……[详细] |
河北省赵县范庄村位于石家庄东南约65公里处。范庄龙牌会历史悠久,村民一直认为自己是远古共工之子勾龙的传人,每年农历二月初一到初四举行声势浩大的龙牌会,祭祀木制龙牌和所有天神地祗,龙牌正中下方刻有“天地三界十方真宰龙之神位”12个字,逐渐形成了组织严密、独具特色、传承弥久的民间信仰会社组织“范庄龙牌会”。每年正月底以前村民们在村南部的一片空地上搭好约一亩地大的神棚,以及唱戏的戏台,做好一切准备工作。……[详细] |
丝彩釉属高级金属手工艺综合性艺术品,起源于元末明初,是传入我国的西亚珐琅艺术“佛朗嵌”与玻璃、釉料、陶瓷、镶嵌等多门技艺相互高度融合,并经历代工匠的聪明智慧所创造出的新的艺术骄子。铂金“金丝彩釉”是我国特有的传统工艺美术品,铂金“金丝彩釉”工艺在传统工艺的基础上,将古代与现代艺术完美结合。它既能表现水墨画等中国画的魅力,又能淋漓尽致地展现油画等西洋画的风采,是精致典雅的艺术品。产品豪华典雅,色彩丰……[详细] |
井陉晋剧流传于石家庄市的井陉县,井陉与山西接壤,该县是千年古县、中国民间艺术之乡、中国感恩文化之乡。故井陉人酷爱晋剧,十九世纪中叶,晋剧传入井陉,到二十世纪初,可谓“村村有戏楼,人人唱晋剧”,全县各村都有了晋剧戏班,仅台头一个村就有三个晋剧戏班儿。这些晋剧戏班逢年过节、婚丧嫁娶都要开锣唱戏。井陉晋剧有剧目三百多个,曲牌五百余种,自创剧目在省、市连获大奖,唱段入选《中国戏曲音乐集成》,并有《火烧庆功……[详细] |
赞皇县是一个千年古县,在唐代赞皇李氏家族名人辈出,有“赞皇李半朝”之誉,最具代表意义的是赞皇六宰相,这六位宰相的家乡是赞皇历史文化名村许亭。据《赞皇县志》记载,公元前204年,汉淮阴侯韩信用兵井陉口,背水一战,斩了成安君陈余,生擒赵王歇,缚了广武君李左车,汉军全胜,那次战役被称为“许亭之捷”。许亭村中有六宰相资料陈列馆,有一株千年古槐,村北有窦建德大王庙,村西有平泉湖,村东卧龙岗南端为李德裕书院遗……[详细] |
赞皇铁龙灯流传于河北省石家庄市赞皇县赞皇镇境内,是一种具有独特风格的民间舞龙艺术。赞皇县历史悠久,立县已一千余年,唐代曾出李氏六位宰相,文化底蕴丰富。民间花会遍及乡村,代代相传。赞皇铁龙灯起源于明末清初,它的产生和传承深受当地民间花会的影响。铁龙灯的舞龙每组由两条龙组成,每条龙分别由龙头、龙尾和代表龙身的14个龙球组成,每个龙球由24个钢圈组成,每两条龙的28个龙球对应28宿之数。另配有龙珠、龙门……[详细] |
赞皇丝弦是石家庄中路丝弦的一个重要流派,她的唱腔高亢嘹亮、婉转悠长,具有浓厚的地方特征,经过封广亭和其弟子程永奇、吕国增、景荫楼的改造和发展,赞皇丝弦和老调娃娃腔的部分唱腔恰当柔和,形成了赞皇丝弦气势雄浑、声情并茂、清脆委婉、韵味深长、字正腔圆、细致入微,既新颖独特又不失古朴苍劲的艺术特征。解放前,赞皇县有丝弦二十六家,其中以著名司鼓老艺人王喜文的私人戏班最为著名,俗称王喜文剧团。1953年王喜文……[详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