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福建省 > 宁德特产

宁德民俗文化

  福鼎沙埕铁枝是福建省福鼎市的汉族民俗活动。铁枝大约在明末清初从福建泉州一带传入闽东沿海地区,曾流行于福鼎、蕉城、福安、霞浦、寿宁等县(市、区)。而闽东又以沙埕铁枝技术高超、阵容强大、场面壮观。它吸收了汉族民间文艺、传统戏剧、舞蹈杂技等艺术门类的精华,形成了独特的汉族民俗表演艺术,成为闽东颇有影响的汉族民间节俗活动之一。据沙埕《刘氏宗谱》记载,刘氏先祖于乾隆十一年(1746)从泉州永春徙居沙关即沙埕……[详细]
  福鼎饼花制作工艺是福建省福鼎市的汉族传统手工技艺。饼花是二百多年前,福鼎当地汉族民间艺人独创的富有地方特色的一种特有画种,它是专门贴在中秋月饼上的一种装饰画。“饼花”是二百多年前,福鼎当地汉族民间艺人独创的富有地方特色的一种特有画种,它是专门贴在中秋月饼上的一种装饰画。表现内容以戏曲题材为主,形式新颖,有美人式、八景式、八果式、团式等。画面色彩鲜艳、热闹,以红、黄、绿、桃红等色为主,线条清晰,汉族……[详细]
  铁枝即“搬铁枝”又称“台阁”,源于清代,流行于闽东的福鼎、福安、霞浦、蕉城、周宁等地。传统的搬铁枝是将钢管或铁条焊接成枝状并固定于车辕上进行搬行的一种民间节俗表演艺术,由于是流动表演,限于支架的承受力,所以演员均系儿童。每架铁枝高2-3米,上面可容纳演员5-7人。“搬铁枝”吸收民间文艺、传统戏剧、舞蹈杂技等艺术门类的精华,形成独特的表演特色。……[详细]
  甘国宝(1709-1776年)字继赵,号和庵,出生于古田县二十六都(今屏南县小梨洋村),清代著名将领,官至广东提督、福建陆路提督兼闽阅操大臣。甘国宝一生戎马倥偬40余载,足迹踏遍福建、台湾、广东、湖南、贵州、浙江、云南等地;武进士出身,职务从游击起,先后担任参将、总兵、提督、操阅大臣等官职。甘国宝的生平事迹极为丰富且富有戏剧性,其在云南开化总兵任上时征抚企图脱离清政府的属国缅甸,在广东雷琼总兵任上……[详细]
  霍童铁枝是福建省宁德市的汉族民俗文化。位于蕉城区霍童镇。青翠的群山,碧绿的溪流不仅孕育了当地古朴的民情,也让这景色绝伦的小镇早早地名扬于整个闽东大地。提起霍童,人们必然会想起当地的线狮、八果糕等特色技艺和美食,但同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霍童铁枝,于镇外人而言,却并不那么广为人知。据传承人黄振伟介绍,霍童铁枝和霍童线狮一样,霍童铁枝也流传了上千年。霍童“二月二”灯会可追溯到隋朝。据记载,隋谏议大夫黄……[详细]
  屏南红曲制作与黄酒酿造技艺自唐宋以来承传不息,屏南有着得天独厚的制曲酿酒之优质原材料高山稻米与泉水。以农家自制或小作坊生产形式存在,屏南红曲制作与黄酒酿造注重选料,严格配比,控温发酵科学,表现出较高的酿造水平,是祖国传统酿造业的一朵奇葩,是屏南古代重要的民间技艺之一。屏南所产红曲色艳如丹,有库曲、轻曲、色曲三类,产品销往全国各地并出口东南亚各国。屏南黄酒酒质醇厚,色泽清亮,口感清香绵长,其中惠泽龙……[详细]
  唐朝年间畲族入迁福安、蕉城一带,畲族根雕便在当地传承繁盛,其透雕与浮雕相结合并施以全彩的手法盛极一时;此后,福安、蕉城的根雕工艺又吸收了闽北的以剔铲阔略、保留疤结木纹的手法,形成了富有地域艺术风格的根雕工艺。福安的根雕以其独特的平削凿木法、凸削凿木法、凹削凿木法、火攻法、土埋法、配方法、水磨法等自然雕法,不露雕痕,凸显根料天然造型,其注重天然美与人工美的巧妙结合,三分人工、七分天成、天人合一、神形……[详细]
  闽东畲族村流传有许多独特的少数民族风俗习惯,其中每年农历三月初三的“乌饭节”就是很重要的一个节日。每年的农历三月初三,畲家人又称作“分龙节”,这天,家家都做乌饭以备全家共餐、馈赠亲友、祭祀祖先之用,同时族人还聚集一起盘歌、跳舞,纪念这一节日。相传,在公元707年,畲族首领蓝奉高等人率军1外来入侵者,被敌人围困在山上,因粮食断绝,将士们靠采摘乌稔果充饥(一种常绿灌木的黑色浆果,如绿豆至豌豆般大小,顶……[详细]
  古田曲醋为传统工艺,属四大名醋之一,有着750年历史。唐开元二十八年(740),古田民间即采用土法制红曲,并用红曲或混合曲作为糖化发酵酿酒酿醋,此后区内主要集镇均有制酒制醋民间作坊,民间多数自家都保留一两坛老醋;乾隆十四年,在古田旧城二保街就有私营酒、醋厂;民国时期,全区有酿酒酿醋店数百家。古田曲醋因原料配比和管理方法不同,可分为:红曲老醋(经糖化、酒化、醋化分次添加酒液发酵工艺,加入芝麻调香,经……[详细]
  福鼎提线木偶戏是用木偶来表演历史故事和传统演义的戏剧,是闽浙地区传统戏的一种。它源于宋末,流行于明清,民间称为“七条线”。其主要分布在福鼎白琳、贯岭等乡镇,表演地涵盖了本地各个乡镇的村落和闽东与浙南地区,常常在传统节日、民间节日和庙会、祭祀等活动中表演。福鼎提线木偶制作精致,肖形毕具,表演栩栩如生。其身段多在90至110厘米之间,木偶头戴金冠,身着五色龙、凤袍,脚穿各种皇家靴、云头靴、高靴、布底鞋……[详细]
  古田红曲制作技艺历史悠久。据史料记载,唐开元二十八年(公元740年)古田民间就已盛行红曲制作技艺。清乾隆版《古田县志》中记载:古田地瘠民贫,岁岁收米制曲,易银完粮原米有税。明万历年间《古田县志》中也有“田家多制曲,畲客少租山”的记载。古田红曲制作技艺先是流传于民间,由农家自制,后来逐步发展成小作坊生产的形式。1915年,古田商帮在福州建立“古田会馆”,组成“红曲帮”,将古田红曲销往全国各地和东南亚……[详细]
  黄家蒸笼手工技艺已有900多年的历史。北宋绍圣四年(公元1097年),由石洋村人黄一府发明始创。柳杉片蒸笼的产地宁德蕉城区虎贝乡的黄家村古称石洋,又称熟洋,海拔800多米,是近海山区,这里山岭连绵、潮湿多雾、气候温润,尤其适合于柳杉生长。丰富的柳杉资源,为黄家蒸笼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原材料条件。黄家蒸笼的创制主要依赖于柳杉这一原材料的发现,它的价值有如高岭土之于瓷器,完全体现了《考工记》所强调的“材美……[详细]
  相传福安畲族来自广东潮州凤凰山,始迁于唐代,距今己一千多年历史,福安畲族医药历史悠久。畲医认为人的生命活动由气、血、筋、脉来维持。若气血不足、痧气侵蚀,会导致脉络滞阻,并诱发各种痧症的发生。痧症的畲医治疗可以分为针刺、挑针与挑病珠、放血与拔火罐、刮痧、撮痧、淬痧、搓痧。六神即是六脏(心、肝、肺、脾、肾、胆)的简称。畲族崇尚六神,认为六神受损就会得六神病。畲医治病往往把时辰连在一起诊断,按照十二时辰……[详细]
  “坦洋工夫”属全发酵茶,因发祥于福安市白云山下清虹溪畔的坦洋村,故而得名。坦洋村以白云山脉为其天然屏障,自然环境得天独厚,非常适宜茶树生长。清咸丰、同治年间,坦洋村有个胡姓的人家,采用手工搡揉、发酵、烘培精研红茶获得成功,其产区逐渐遍及闽东诸县,坦洋工夫红茶声名鹊起。最鼎盛时期,村中一条不足一公里的街道,就有茶行36家并设洋行,年雇3000余人,年产茶5万多件,产值100多万银圆。自光绪六年至民国……[详细]
  “三月三”是中华民族传统的“踏青节”,也是畲族的传统节日。在宁德畲乡,“三月三”又称“乌饭节”和“对歌节”,每年的这天,畲民便三五成群聚集在一起,以独特的形式来庆祝节日:举办三月三盘歌会、吃乌饭、请畲族巫师跳巫舞祭、畲族传统舞蹈、金斗洋武术竞技、喝宝塔茶等。……[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