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永顺县土家族吊脚楼(又称“转角楼”)建造技艺是土家族人民在长期社会生活中创造的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手工技艺,被专家学者称为古建筑的“活化石”。转角楼的建造,源于春秋战国,兴盛于唐宋,彭氏政权统治湘西后,转角楼开始全面发展。清雍正年间解除梁柱、盖瓦之禁,转角楼又广泛流布。新中国成立后,人民居住条件有较大发展,转角楼的建造技艺达到顶峰。但是,随着社会进程的加快,转角楼逐渐被现代建筑所取代,传承区域及传承人严重萎缩,目前,这一传统建筑仅分布在永顺县泽家、石堤、车坪、颗砂、芙蓉等少数乡镇,传承人减少……[详细] |
“过赶年”是印江土家族传统文化中的典型代表,它既是一个祭祀祖先的节日,也是一个纪念抗倭战争历史的节日。印江土家族人为亲人壮行而提前过年的习俗称为“族年”,亦称“过赶年”。印江土家族“过赶年”主要流传于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的17个乡镇。以印江以永义乡团龙村、木黄镇新民革底村和板溪镇上洞村为代表的土家族村寨的赶年习俗较为完整。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位于贵州省东北部,铜仁市西部,面积1969平方公里,辖17个乡镇43万人,土家族苗族等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70.5%。境内山势连绵,冲沟遍布,溪流纵横,属亚热……[详细] |
土家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俗习惯。鼓的本身是一种民俗事象,每个民族不仅有琳琅满目的鼓,而且还有美不胜收的鼓文化。土家族的信仰、礼仪、生产和生活习俗、节庆、娱乐等等,无不涵蕴着鼓文化的内容。由于土家族特殊的人文地理环境所形成的风俗习惯,在土家族聚居的山寨,不论观其形式或是察其内容,土家族的“鼓”文化特点十分明显地呈现在土家族人的风俗习惯中,通过对风俗中鼓文化事象的探究,将有益于我们深化对土家族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挖土锣鼓歌够新鲜,在拓荒挖土时,要请两位歌师在隘口上一边敲锣打鼓,……[详细] |
尚寨士家族傩戏文化主要在贵州省镇远县尚寨土家族民族乡一带及相邻的岑巩县边沿地带流传。尚寨乡位于镇远县城北部偏西,距县城48公里,总面积75平方公里,全乡总人口7200余人,其中土家族占93%。尚寨乡傩戏和祭傩是我国古老的传统文化现象,属巫文化范畴,其目的是为了驱鬼逐灾、祈寿丰年、六畜兴旺、五谷丰登、消灾灭祸。尚寨地戏源出明代卫所军傩。明代镇远设246个军屯,盛行军傩,当时主要演武戏,剧目多是杨家将故事、三国故事、说岳故事,歌颂勇武忠臣保家卫国的精神。尚寨地戏还能结合时势演出时代英雄和事迹,虽然也……[详细] |
土家族民歌分布于沿河土家族自治县境内所有乡镇,主要在和平、沙子、谯家、淇滩、夹石、官舟、客田、洪渡、思渠、土地坳10个镇;晓景、中界、甘溪、板场、黑水、黑獭、泉坝、中寨、黄土、新景、塘坝、后坪12个乡。是土家族在生产、生活劳动中面对大山,用以抒 感、传递信息、调剂情趣、振奋精神的重要方式。有情歌、劳动歌、叙事歌、礼仪歌、劝诫歌、调侃歌、生活歌等等。比如《望牛山歌》《这山没得那山高》《砍柴歌》等等歌曲。沿河土家族民歌的唱词一般为“七言四句与七言八句”的上下句结构。其调式多为徵调式和羽调式,结构为单……[详细] |
偷,历来是被视为可耻的卑劣行为,可是在鄂西一带的土家人聚居的吊脚楼里,至今仍保留着几种别开生面、饶有风趣的“偷俗”。这“偷俗”不仅不为土家人唾弃,而且还受土家人的赞赏并传为美谈。偷梁树土家人修建吊脚楼木房,正中堂屋脊上都要横搁一根大梁。梁上朝地一面中央绘着太极图。两头分别写着“荣华富贵金玉满堂”等吉祥词,画着“乾坤”日月卦。土家人很看重梁,说它寄托着今后的兴衰荣辱。这根梁树却是要偷来的。修屋前,主人在附近人家的山头上悄悄相中粗壮苗条、枝桠繁茂的杉树,粗壮苗条表示子孙兴旺后人多,枝桠繁茂表示家大业……[详细] |
张家界土家族阳戏主要流传在张家界市及周边地区。张家界市为湖南省地级市,地处湘西北的武陵山脉腹地,澧水中上游,面积9563平方公里,160多万人口,其中以土家族为主的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77%。张家界属湖南、湖北、重庆、贵州三省一市接壤的金三角地带,世界自然遗产——武陵源风景名胜区位于该市,有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航空、铁路、高速公路、立体交通十分便利。张家界过去是湘鄂川黔古道枢纽。西汉以来移民屯军,多种文化在此并存交融。千百年来,澧水两岸的巫风楚声繁衍漫缈,蔚为大观。阳戏受此熏染孕育,至清中叶臻于成……[详细] |
土家族舍巴日是土家族的特有节日,是湖南省独具特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舍巴”,意为“摆手”,“日”即“做”。土家语动宾倒置,“舍巴日”,汉语直译为“做摆手”,意译为“摆手舞”。土家族舍巴日是苗族、土家族祭祀祈祷的一种活动,一般在年节举行,并发展为祭祀、祈祷、歌舞、社交、体育竞赛、物资交流等综合性的民俗活动。土家族舍巴日带有浓厚的祭祀色彩,歌随舞生,舞随歌名。相传摆手舞源于古代的巴渝舞,是古代的一种战舞,始于远古,繁盛于明清时期。舍巴分为单摆、双摆、大摆手、小摆手数种。跳摆手舞不拘人数多少,多……[详细] |
土家族音乐是一种富有鲜明风格特点的民族音乐,它与歌词及演唱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其旋律、节奏、调式、歌唱、歌词、衬词等是由地理环境、社会生产、民风民俗、宗教信仰等因素所决定,并体现出土家族独特的音乐风格。由此,笔者以为,土家族山歌作为土家族民间文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搜集、保存并作进一步研究的必要。土家族音乐艺术风格是指土家族音乐艺术从各个乐种的音乐旋律、节奏、演唱、表演中所体现的粗犷豪放、雄伟壮丽、肃穆凝重、慷慨悲歌、古朴严谨、欢快跳跃、风趣诙谐、抒情优美等的音乐个性,在内容与形式上的高度统一中……[详细] |
1949年以前,恩施乡村的“还坛神”活动非常广泛,三岔乡、七里乡等还有老一辈的比较齐全的“还堂神”班子在方圆几十里地的范围活动。三岔乡是“全国民族艺术之乡”,至今仍有“还坛神”风俗。恩施土家族“还坛神”,是人们还愿时的祭祀仪式,请“端公”设坛者,其供奉对象主要是自家的祖先神灵,其载体是一只由“端公”将谷米、鸡头等用香灰封好并供在“香火”上“坛钵”,起源于洪武2年。恩施土家族“还坛神”,至今还保留有交牲、开坛、请水、扎灶、操神、封净、签押、放牲、打印、造刀、交刀、回熟、迎百神、拆坛放兵、发圣、小开……[详细] |
社日。农历二月初二为社日。社,土家族传说是土地神生日。土地神是管田土、生育五谷的神。敬奉土地神,实则是远古对土地崇拜的遗痕。这一天,家家户户要做蒿菜粑粑,杀鸡,备酒,敬土地神。由于土地神是主管田土、生育五谷的神,所以在这天很注重观天气阴晴,预兆荞麦的收成。谚语云:“土地公公晒出汗,一升荞麦打一石;土地公公打把伞,一升麦子收一碗;土地菩萨打了伞,荞麦光秆秆。”故同治《来凤县志·风俗志》云:“二月初二日,城乡皆祭社祈谷”。过社这天,新坟要举行“谢坟”祭祀活动,请巫师至山上,在安葬未满三年的新墓前,击……[详细] |
摆手节。过去,土家人祭祀祖先和土王,于正月初三至十五,到土王祠“摆手”。土司时期的敬土王、祀祖先的节日活动残存形式,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前夕,只在来凤的极个别偏僻的土家村寨可见。现在,正式将这一节庆活动命名为“摆手节”,作为全州四大民族节日之一。每到摆手节,就会出现“红灯万盏人千叠,一片缠绵摆手歌”的壮观场面。“土王宫畔水生波,福石城中锦作窝;红灯万点人千叠,一片缠绵摆手歌。”这是清代土家族诗人彭施铎《竹枝词》中描绘的摆手舞盛况。鹤峰县铁炉坪宋代墓葬曾出土一个陶坛,口沿塑十二个舞俑,舞姿相似现存摆……[详细] |
摆手舞流传于沿河土家族自治县沙子镇、和平镇、淇滩镇、中界乡。沿河土家族自治县,地处湘鄂渝黔四省(市)武陵山区,位于贵州省东北角,乌江下游。县境内地貌以高山、峡谷、纵横交错的丘陵组成。复杂而特殊的地理环境,形成了这里“刀耕火种”的原始农耕文明与丰富多彩的民族民间文化,造就了这里土家族人民粗犷、豪放、剽悍、刚强与不屈不挠的大山一样的性格。摆手舞是土家族一种古老的民族舞蹈,流传于沿河土家族自治县的摆手舞,有大摆手与小摆手之分。大摆手,除了多次合跳集体摆手舞外,重点是表演军事战争场面。包括(1)冲锋陷阵……[详细] |
土家族跳丧舞是一种古老的群众性祭祀舞蹈,源于原始先民的生产生活,用于悼念阵亡勇士或亡灵。流传于湖南石门县的土家族,是湖南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土家族跳丧舞舞步简单、原始,多蹦跳动作;表演上特别讲究对称、均衡,舞蹈过程中没有静止的造型,往往与做道场交叉进行。跳丧舞有较固定的音乐曲牌,主要曲调有[吆吙吙吔][吆娘吔吙][吆姑姐]等,有的是直接吸收民间小调或古老的劳动号子,鼓师发歌,一唱众和,由鼓师击鼓指挥调整节奏。各套式的唱词均取自当地山歌、民谣。2006年,土家族跳丧舞入选湖南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详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