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依族响篙舞主要分布在独山本寨丙怀、基长坡头、甲里峰洞、打羊墨寨等乡镇,尤其是本寨乡丙怀村至今仍然完整地保留着这一传统古老的舞蹈形式,并有村响篙舞队。
响篙舞为独山布依族覃、莫两家祖辈传承之舞,源于覃、莫二家丧葬仪式中的打竹竿驱邪之俗。古时,布依族覃家祖先老人故世,停于中堂,为防黑猫过梁不吉利,必备竹竿给守灵人击打,以驱赶黑猫,也为守灵人壮胆。守灵人以互打竹竿玩乐,久而成习,以致代代相传。在长期的历史长河中,由于民族的迁徙、杂居、生产、生活和经济文化的互相渗透融合,响篙舞也从最初的丧舞礼仪舞蹈不断扩展演化成逢年过节、婚丧嫁娶、歌场立房、丰收祭社中以舞祈求平安,表达丰收喜悦、新婚快乐、老少安康的娱乐性舞蹈。布依族响篙舞就这样在历代艺人的加工创造下,逐渐丰富发展,以至形成今天这古朴粗犷、热烈奔放、具有强烈民族风格的布依族代表性民间舞蹈之一。
布依族响篙舞,为男女共舞,均为偶数。人数不限的青壮年手持响篙(一种吆喝家禽的竹竿,2米长一端破裂成条状),应铜鼓、皮鼓声起舞,相互击打竹竿的民间舞蹈。随着鼓点的强弱、轻重、快慢来展现舞蹈动作及情绪的变化,使人体动作产生了大与小、快与慢、轻与重、动与静的对比,形成了比舞时而似蛟龙出海,时而如大鹏展翅,时而如雄狮滚球,时而如龙吟虎啸的抑、扬顿挫的变化,一派阳刚之气,令人荡起回肠。响篙舞的铜鼓、皮鼓作打击乐伴奏。以击“鼓心”、“鼓边”、“鼓梆”、“鼓棒”互击,“响篙击地”为主。击竹篙与鼓声同步,随鼓点的变化而变化,形成了冬冬嗒|冬冬嗒|嗒嗒嗒嗒|冬嗒冬冬|嗒|等各种不同的节奏,同时舞蹈动作也随之发生变化,产生不同的舞姿、舞步。鼓点舞步同步是该舞主要特色。其音乐有八种曲牌,以铜鼓指挥,皮鼓伴奏,击竿声与鼓点同步,曲有“鸡咙捞”(隆重热闹)—××××|00|;“鸡咙捞二”(做活路清酒)—00×|00×|××0|××××|0|;“鸡咙马”(代表莫姓跳舞)—0×0××|××0|××××|;“细逛”(打响篙的地方)—00××|;“懒外”(薅地)—00|0×0|00××|00××|;“逛外”(纺棉花)—××××|;“哈竹”(纺纱做衣)—0×0×0×|0×0×0|××0|××××|;“九竹”(穿新衣跳舞)0×0×0×|0×0×0×|00××|。
丙怀布依族响篙舞是独山布依族民间舞蹈的代表作之一,舞蹈以其造型美、情韵美、真实美的三个审美特征而具有形象性、情感性、愉悦性的娱乐价值和功能,它寄托着布依人的美好愿望,渗透着民族的整体精神,激发着民族的审美娱乐需求,是丙怀人唱了一代又一代的古歌和几千年辛酸与辉煌所凝聚成的一道情感篱墙,也成了研究布依族民间舞蹈文化演变发展的一个窗口。
因响篙舞是独山布依族覃、莫两姓通过口传心授传承至今的舞蹈,且世代相习和传承。故覃、莫两姓的家族传承谱系即为响篙舞的传承谱系。覃家响篙舞艺人覃茂轩:覃茂轩生于一九二六年,为独山县本寨乡丙怀人,布依族,茂轩自幼聪明好学,8岁时就跟寨中长辈学习响篙舞,不到两年就能熟练地打击一般的舞蹈节奏,12岁正式加入打响篙的行列。成年以后,由于有文化又通晓本民族婚丧礼俗,在寨中既了解响篙舞来历,又精通这舞蹈的程序。此外,还熟练掌握铜鼓和皮鼓配合竹篙节奏的打法,且鼓艺超群。莫家《响篙舞》艺人莫红林:男,布依族,一九三O年生于独山县本寨乡拉芒村丙怀,自幼在家务农。莫红林祖辈原住荔波县阳凤乡,与独山本寨拉芒村的丙怀山水相连,后移居丙怀落户。丙怀人爱跳响篙舞,莫红林从小耳濡目染,也学会了打响篙。同时,莫红林本人也并未满足于祖传的技艺,他在实践中不断摸索,让鼓艺有所提高和发展。他创新了“跨腿击鼓”、“翻身击鼓”等技法。
但近年来由于农村城镇化、文化多元化的冲击,传承人的老化,外出打工者的数量激增,已显现出普及程度的弱化和流播范围的缩小,又由于响篙舞的不断改编或“洋化”,响篙舞固有的原生态环境显现恶化,其艺术特征被淡化或被同化、异化。并且由于主要伴奏乐器铜鼓的缺失,又因经费的制约,使击鼓技艺的传承少了载体和传承人。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