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内蒙古 > 鄂尔多斯 > 准格尔旗

漫瀚调

漫瀚调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漫瀚调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漫瀚调。汉语译意为沙漠调。民歌的一种形式。主要流行于蒙古、汉杂居的伊克昭盟准格尔旗达拉特旗包头土默特右旗呼和浩特土默特左旗等地。

建国以来,在党和政府的关怀重视下,漫瀚调得到了长足的发展。1996年,准格尔旗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漫瀚调)”;2007年6月,准格尔旗漫瀚调被自治区人民政府确定为第一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2008年6月7日,漫瀚调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提起鄂尔多斯市准格尔旗,人们常常会想到她快速发展的经济和日新月异的城市面貌。然而,让人们对这个旗留下深刻印象的,除了经济发展和城镇建设外,还有该旗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艺术——漫瀚调。准格尔旗漫瀚调艺术源远流长。1996年,准格尔旗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漫瀚调)之乡。2008年,民间艺术漫瀚调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1年,准格尔旗被国家文化部重新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漫瀚调)之乡。

漫瀚调的“漫瀚”二字,是蒙古语“芒赫”的译音,意为“沙丘”“沙梁”“沙漠”。漫瀚调发祥地内蒙古自治区准格尔旗正是沙丘、沙梁、沙漠遍布的地区,生活在这里的蒙汉人民,以漫瀚调为自己的歌种命名,是自然的、合情合理的,也是十分贴切的。准格尔旗是“漫瀚调”的故乡,“漫瀚调”是准格尔旗的特产。由此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民间艺术之乡。

早在一百多年前,清嘉庆、道光时期一度对蒙旗实行“借地养民”政策,使大量汉族移民流入准旗,形成了蒙汉杂居、农牧兼营的局面。移入汉民不但开拓了农业经济的发展,同时也促使蒙汉旗之间文化艺术,特别是民歌艺术的交流与融合,准旗的“漫瀚调”便由此而产生。

但关于名字当地也有另一种说法:清末时候,准格尔这里的蒙汉杂居已成气候,经常在一起吹拉弹唱,起初蒙古族唱蒙古民歌,汉族唱晋陕民歌,时间一长,一些蒙古族短调被汉族接受,而且还按着即兴填词方法随意编词,听起来备感新鲜,很快又被蒙古族人所欣赏。所以“漫瀚调”又叫“蛮汉调”,说白了,就是用蒙古短调做皮儿,汉族唱法做馅儿,包成了一个整体。

漫漫翰调的演唱形式有独唱、齐唱、对唱,而主要表现形式是对歌,男女对歌时,男女同腔,男声多用假声唱法。

“漫瀚调调脆个铮铮音,蒙汉兄弟越唱越惹亲。漫瀚调是那盘根根柳,笑声声唱出个手拉手。黄河水绕着准格尔旗流,流进蒙汉人民心里头。天又长来地又久,蒙汉人民的情谊万辈留······”在我国晋陕蒙交界、黄土高原与鄂尔多斯高原交汇地区,诸如此类的漫瀚调歌词层出不穷,传唱了近200年,也唱出了蒙汉人民团结友爱的心声。

追溯漫瀚调形成的历史,民族团结是其鲜明的特点。漫瀚调的“漫瀚”二字,是蒙古语“芒赫”的译音,意思是沙丘、沙梁、沙漠。因此,漫瀚调也可以称为沙丘调、沙梁调、沙漠调。漫瀚调的发祥地准格尔旗正是沙丘、沙梁、沙漠遍布的地区。

在准格尔旗的历史上,长期以来蒙汉杂居、农牧兼营,蒙古族和汉族群众在长期的劳动与生活中,互相帮助,和睦相处。天长日久,从生活方式到生活习惯上互相效仿,在文化艺术方面广泛交流,共同创造了漫瀚调这一独特的艺术形式并流传至今。

漫瀚调是以蒙古族短调民歌为基础、以汉族唱法为风格,精妙揉合而成的一个独特的鄂尔多斯歌种。漫瀚调腔调热情豪放,旋律朴实新颖,语言朴素无华,再加上句法整齐,节奏明快,又融合了准格尔乡音土语,散发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和山野风味,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在准格尔旗及周边的山西陕西等地久盛不衰。


下一篇:爬山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