屏南平讲戏是以福建汉族地方方言演唱戏文的高腔剧种,是福建特有的地方剧种,起源于屏南,流传在宁德、福州地区,可以说是闽剧的前身之一。平讲戏多吸收当地民歌俚语,演出内容大多表现爱情婚姻和劳动生活,深受群众喜欢。2008年6月,屏南平讲戏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屏南平讲戏系闽剧前身之一,是明末清初流行于闽东民间的“驮故事”(也称“肩头棚”)表演艺术演变而成的,形成于清代初期,鼎盛于清咸丰、同……[详细] |
四平戏又名四评戏、四坪戏、四棚戏、四蓬戏,系由明代中叶流行的四大声腔之一的弋阳腔演变而来,嘉靖年间盛行于徽州(安徽省歙县)一带,明末清初传入闽东北大山深处的政和,在政和县杨源乡及屏南县龙潭乡以历史原貌完整地延续至今。四平戏的传统剧目有《荆钗记》、《白兔记》、《拜月亭记》、《杀狗记》、《琵琶记》、《苏秦》、《英雄会》、《九龙阁》、《陈世美》、《芦林会》、《八卦图》等几十个。其唱腔属于高腔系统,古朴粗……[详细] |
木拱廊桥也叫贯木拱风雨桥,它以梁木穿插别压形成拱桥,形似彩虹,是中国传统木构桥中技术含量最高的一个品类。著名桥梁专家唐寰澄著《中国科学技术史•桥梁卷》载:“在世界桥梁史上唯中国有之”。它具有重要文物价值和科技文化内涵。庆元的木拱廊桥,以屋护桥,桥屋一体,有着独特的建筑创意;其拱架部分由上下两系统组成,构成一个完美的整体。这种技艺是民间工匠(主要是大木)不断根据实际条件改进工艺和开发创造……[详细] |
铁枝即“搬铁枝”又称“台阁”,源于清代,流行于闽东的福鼎、福安、霞浦、蕉城、周宁等地。传统的搬铁枝是将钢管或铁条焊接成枝状并固定于车辕上进行搬行的一种民间节俗表演艺术,由于是流动表演,限于支架的承受力,所以演员均系儿童。每架铁枝高2-3米,上面可容纳演员5-7人。“搬铁枝”吸收民间文艺、传统戏剧、舞蹈杂技等艺术门类的精华,形成独特的表演特色。……[详细] |
甘国宝(1709-1776年)字继赵,号和庵,出生于古田县二十六都(今屏南县小梨洋村),清代著名将领,官至广东提督、福建陆路提督兼闽阅操大臣。甘国宝一生戎马倥偬40余载,足迹踏遍福建、台湾、广东、湖南、贵州、浙江、云南等地;武进士出身,职务从游击起,先后担任参将、总兵、提督、操阅大臣等官职。甘国宝的生平事迹极为丰富且富有戏剧性,其在云南开化总兵任上时征抚企图脱离清政府的属国缅甸,在广东雷琼总兵任上……[详细] |
屏南红曲制作与黄酒酿造技艺自唐宋以来承传不息,屏南有着得天独厚的制曲酿酒之优质原材料高山稻米与泉水。以农家自制或小作坊生产形式存在,屏南红曲制作与黄酒酿造注重选料,严格配比,控温发酵科学,表现出较高的酿造水平,是祖国传统酿造业的一朵奇葩,是屏南古代重要的民间技艺之一。屏南所产红曲色艳如丹,有库曲、轻曲、色曲三类,产品销往全国各地并出口东南亚各国。屏南黄酒酒质醇厚,色泽清亮,口感清香绵长,其中惠泽龙……[详细] |
杖头木偶戏,源于黄河流域,南宋时流传南方,因戏偶之头部与偶身为一根木棍连成一体,形如木杖而得名,于明末清初流入屏南。屏南小杖头木偶戏是由多种艺术综合形成的戏剧剧种,它在流传过程中,也具有相应的角色行当、偶身制作、剧目文本、演唱音乐、木偶戏台等配套的艺术形式,构成了具有不同于其它木偶艺术形式风格的小杖头木偶戏表现特征。……[详细] |
屏南双溪元霄灯会起始于民间信仰与宗族祭祀活动,北宋年间双溪就有民俗巡游活动。最早的香亭迎神、火龙祀福、靖姑斩蛇等活动逐步发展成如今形式多样的民俗闹元霄活动。自明代以来双溪每年都举办元宵民俗活动,开县以后,增加了游城隍等踩街活动,元霄灯会更臻丰富多彩,主要内容有:舞香火龙、舞白蛇灯、彩坪巡游、踩高跷、鼓亭音乐、香亭、舞狮子、花灯巡游等。……[详细] |
乱弹是清中叶由北方传入闽东后,与当地民间戏曲相结合形成的地方剧种,二百多年来原始形态的乱弹腔仍然存在于屏南县寿山村等地。在演出过程中又不断地吸收了徽调、汉调、滩调以及民间小调综合成为多声腔的剧种,其主要唱腔仍以西秦腔和吹腔发展起来的“平板”为基调,是福建省有影响的古老剧种之一。……[详细] |
屏南提线木偶戏,源自宋元傀儡戏。自明代以来,屏南寿山、双溪等六个乡镇的九个村庄均有提线木偶班,现仅有少量班社遗留。屏南提线木偶的行当和角色体制,保持着较古老的傀儡艺术体制。偶身定制为三十六身,取“三十六天罡”之义,其行当角色均为八个;提线少,只有七至九条线。一般而言,生、旦角较少线,丑角要表现各种丑态,较多线。……[详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