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甘肃省 > 张掖特产

张掖民俗文化

  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地处河西走廊中部、祁连山北麓。裕固族使用的语言有两种,一种称“尧胡尔”语,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与同属该语族的维吾尔语、哈萨克语关系密切;另一种称“安格尔”语,与同语族的蒙古语关系密切。从裕固族的历史渊源和语言来看,其民歌与回鹘民歌和蒙古民歌有着同样的源流关系,歌词格律也有不少相似之处,此外还具有许多古代语言的共性。裕固族民歌依题材内容可以分为“叙事歌”、“情歌”、“劳动歌”等,依……[详细]
  裕固族是我国历史悠久的少数民族之一,约有1.2万人(1990年统计),主要分布在甘肃省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和河酒泉市的黄泥堡裕固族乡,其中百分之九十在肃南裕固族自治县。解放前裕固族的家庭婚姻和物质文化生活,解放前裕固族包办买卖婚和帐房戴头婚两种传统婚姻制度及形式,突出了帐房戴头婚不需彩礼、花费较少等的优点,并详细介绍了裕固族正式婚礼的过程。1984年出版的《肃南裕固族自治县概况》和1994年出版的《肃……[详细]
  高台民歌为典型的汉族民歌,历史悠久,流传久远,充分地反映了当地人民的生产生活和社会历史的发展变迁,广泛而深远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高台民歌具有质朴、高亢、豪迈的风格,充分体现了当地劳动人民的审美情趣。高台民歌的特点是表达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意志、要求和愿望,具有强烈的现实性,是高台地方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高台民歌,节奏轻缓,悠扬不绝,使人闻听如饮甘醇,身心为之舒畅,内心深感抚慰。内容或为……[详细]
  倒秧歌又叫倒羊角、地奔子,是流传于高台县新坝乡的一种民间舞蹈,因表演过程中表演者的动作多伴随倒行的步伐,因而称之为“倒秧歌”,是高台民间社火的杰出代表。表演者头戴的羊角形的帽子跟藏族僧人的帽子非常相似。倒秧歌从社会功能看,属于宗教祭祀类舞蹈和民间节会类舞蹈的综合形式,是集佛教和道教的表演于一体的履定套路的集体舞。从其表演形态来看,属于道具表演类民间舞,兼演唱民间小调,曲调优美活泼,中间穿插即兴演说……[详细]
  地处甘肃省河西走廊中部的高台县,1958年以前隶属于酒泉地区,1959年划归张掖地区至今。高台地处全国第二大内陆河——黑河中下游,境内山川险峻、戈壁广袤、大漠绵延,自古就是匈奴、月氏等少数民族游牧之地。自汉代至明代,自中原地区迁移而来、屯田戍边的高台人民形成了吃苦耐劳、慷慨尚武的传统,创造和传承了许多独具特色的地方文化品种,其中包括高台社火鼓谱。社火这一传统而古老的民间艺术形式是每年春节期间为了活……[详细]
  高台地处甘肃省河西走廊中部、全国第二大内陆河——黑河中下游地区,境内山川险峻、戈壁广袤、大漠绵延,自古就是匈奴、月氏等少数民族游牧之地。自汉代至明代,自中原地区迁移而来、屯田戍边的高台人民既有尚武好斗、慷慨任气的传统,又有耕读传家、研习百家之学的进取精神,创造和传承了许多独具特色的民间技艺,其中包括传统医药的代表性绝活——接骨法、攒骨法。高台慢性接骨法、攒骨法,是在本地流传数百年的传统中医疗法,具……[详细]
  秦腔是流行于我国西北的一种古老戏曲。迄今发现的历史文献中,“秦腔”一词最早出现在明万历(1573-1620)年间的《钵中莲》传奇抄本中,抄本中有一段唱词的唱腔注明用“西秦腔二犯”一调。清朝末年,我县西秦腔上演的秦腔剧目有400多本,均由一代代艺人口口相传而来。现存的《天启图》、《五雷沟》等6个剧目在《中国梆子戏剧目大辞典》中都无法查询。演艺中人物的脸谱自成一格,具有浓厚的地域色彩,与传统的秦腔人物……[详细]
  高台地处甘肃省河西走廊中部、全国第二大内陆河——黑河中下游地区,境内山川险峻、戈壁广袤、大漠绵延,自古就是匈奴、月氏等少数民族游牧之地。自汉代至明代,自中原地区迁移而来、屯田戍边的高台人民既有尚武好斗、慷慨任气的传统,又有耕读传家、研习百家之学的进取精神,创造和传承了许多独具特色的民间技艺,其中包括民间美术的代表作—高台剪纸。高台剪纸,最早始于窗花,塑造的艺术形象有龙凤呈祥、鸳鸯戏水、喜鹊登梅、连……[详细]
  高台民间刺绣,俗称“扎花”,“绣花”,是自汉、魏晋时期以来在本县具有悠久历史的民间传统手工技艺。高台民间刺绣,制作精良,构思巧妙,形象逼真,生动活泼,寄托美好愿望,表达喜庆吉祥的内涵。高台民间刺绣花样别致,种类繁多。有枕头、披肩、香袋、绣帽、绣鞋、袜垫、针包、肚兜、桌裙、口袋、被单、床罩、围裙、围巾、旗袍、寿衣等。在寺庙佛堂的-绣像、菩萨龙帐、宝盖光幡以及戏装等也多有运用。其技术采取平绣、锁绣、排……[详细]
  高台黄河灯阵,全称为九宫八卦黄河阵,又叫九曲黄河阵或灯杆会。相传源于明万历年间,原是专供皇帝在正月十五闹花灯时游赏,后传入民间。灯阵是以《封神演义》中的三霄娘娘为替其兄赵公明报仇而设置的黄河阵为依据,此灯场,才有“正月十五天子与民同乐”之说。阵内共有365盏灯,各代表365尊神位,也象征一年365天都有神灵为百姓降福增祥。进入灯阵内顺利走完此阵,表明你一年将会一帆风顺,心想事成,有“抬头望明神,干……[详细]
  地处甘肃省河西走廊中部的高台县,1958年以前隶属于酒泉地区,1959年划归张掖地区至今。高台地处全国第二大内陆河--黑河中下游地区,境内山川险峻、戈壁广袤、大漠绵延,自古就是匈奴、月氏等少数民族游牧之地。自汉代至明代,自中原地区迁移而来、屯田戍边的高台人民形成了尚武好斗、慷慨任气的传统,创造和传承了许多独具特色的地方文化品种,其中包括秦腔艺术的绝活--獠牙绝技。高台秦腔獠牙绝技,主要分布在该县罗……[详细]
  梧桐泉寺,始建于明代嘉靖年间,位于高台县城西南榆木山西侧山崖岭坡之上,距县城38公里,为佛道两教活动场所,因山涧有滴滴泉及梧桐树而得名。每逢农历四月初八前后,适值春夏之交,游览者络绎不绝,梧桐泉香火旺盛,场面蔚为大观。从四月初一开始,信教教徒及群众就已开始前往寺中朝拜住宿,筹备浴佛节诸项事宜。四月初七晚戌时,在寺内举办放焰口仪式,诵《焰口经》。四月初八日辰时举办浴佛典礼,由主持从藏佛殿请出鎏金佛降……[详细]
  高台地处甘肃省河西走廊中部、黑河流域中下游,当地居民大多为汉代至明代自中原地区迁移而来屯田戍边军民之后裔,具有浓厚的尚武好斗之风。流传在当地的《通背捶》、《八虎棍》皆起源于中原地区,而在当地发扬光大。通背捶的主要特点是动作舒展大方,不尚花絮,劲力纯厚,终于技击。通背捶就是胳膊比别人长的捶,捶就是拳头。手法上主要有展劈挑撩、砸砍撞推,挨崩挤靠等,腿法上主要有踢踹蹬踩、绞绊扭拐等,上下兼备,协调自然。……[详细]
  高台雕彩玻璃画是与制镜技术相结合的传统工艺画,在制镜生产过程中为制镜装饰,特殊制作方法也成为一种独立画种。其制作工序如下:一、清洗玻璃涂蜡液以水洗、干擦清洁玻璃,熬炼石蜡溶液,根据季节,冬季加适量甘油软化,夏季纯粹加硬脂酸,将熬制好的蜡液用毛刷均匀的涂刷于玻璃表面。二、雕画线条及蚀刻将涂刷腊液干燥后的工作面置于图案墨稿上,按照画稿的要求,用粗细不同的竹笔,雕画图案的造型线条,边雕边用干净软毛刷,扫……[详细]
  大轱辘车是历代农业运输,乃至运人载物、短途长途的主要工具。大轱辘车以其轱辘大且结构合理、坚固实用、经济而闻名遐迩,成为高台的一大特色。根据历史典籍的记载,早在二千多年前,高台已有大轱辘车的辙迹,直到上世纪80年代初,大轱辘车才被手扶拖拉机、小三轮等现代机械替代。如今大轱辘车已从人们的视线和记忆里逐渐消失,大轱辘车的制作技艺也因此而面临失传。高台大轱辘车主要由车辕、车匣、大轱辘以及相关配套的勾心、鞧……[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