芒康县位于西藏东南部,藏、川、滇三省交界处,弦子舞是该地区的一种民间歌舞,它以弦子为伴奏乐器,男女聚集在一起,随着音乐翩翩起舞歌唱。芒康弦子舞在藏语中又叫“蕃谐羌”,“蕃”藏语为藏族,“谐”为歌舞,“羌”为跳。弦子称为“比旺”,是一种当地老百姓自己发明的二胡,在史书中称为“胡琴”。昌都芒康县弦子舞历史悠久,据考证,唐朝时期芒康就已有弦子舞出现。弦子舞是芒康当地惟一特有的民族歌舞。每当节日,人们相聚……[详细] |
丁青热巴舞是一种鼓舞,也是一种融说、唱、舞、杂技和气功为一体的综合性表演艺术。丁青热巴舞起源于琼布丁青,其创始人据说是琼布·米拉推巴嘎,也叫米拉日巴。传说昌都地区丁青县当时属热带气候,有大象在此生存,人们杀大象后取其皮铺在地上,并在上面跳舞祭神,由此创造了热巴舞。丁青县可以说是热巴舞的发源地。丁青热巴舞有三个主要流派,它们分别是:流行于色札的嘎措热巴,也叫“色札热巴”,距今已有五百多年的历史;流行……[详细] |
昌都县位于西藏自治区东部川、藏、滇三省交汇处,这里是康巴文化的中心,也是著名的“锅庄”发祥地。根据昌都县锅庄的歌词和民间传说来分析,昌都锅庄早在吐蕃时期就存在了。在西藏,昌都锅庄广为流传。每逢节日、庆典、婚嫁喜庆之时,广场上、庭院里男女相聚,围成圆圈,按顺时针方向边歌边舞。男性穿着肥大筒裤,女子脱开右臂袍袖披于身后,男女各站一边,拉手成圈,分班唱和。通常由男性带头起唱,女性随后唱和,歌声嘹亮,穿透……[详细] |
唐卡也称“唐嘎”、“唐喀”,系藏文音译,是一种刺绣或绘制在布、绸或纸上的彩色卷轴画。它带有浓郁的藏民族特色,在西藏民间长期盛行不衰。昌都地区位于西藏东部、青藏高原东南部,流传在昌都的嘎玛嘎赤画派相传系由郎卡扎西- 所创立,他与八世噶玛巴- 米久多吉共同奠定了嘎玛嘎赤画派的造型理论基础。16世纪,嘎玛嘎赤画派开始在康区盛行,先后涌现出一批唐卡艺术大师。在发展过程中,嘎玛嘎赤画派立足传统,大胆创新,吸……[详细] |
藏族唐卡(康勉萨唐卡),传统美术。唐卡是藏族文化中一种独具特色的绘画艺术形式。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浓郁的宗教色彩和独特的艺术风格,用明亮的色彩描绘出神圣的佛的世界;颜料传统上是全部采用金、银、珍珠、玛瑙、珊瑚、松石、孔雀石、朱砂等珍贵的矿物宝石和藏红花、大黄、蓝靛等植物为颜料以示其神圣。这些天然原料保证了所绘制的唐卡色泽鲜艳,璀璨夺目,虽经几百年的岁月,仍是色泽艳丽明亮。因此被誉为中国民族绘画艺术……[详细] |
酥油花是一种以酥油(黄油)为材料的特殊技艺,制作时在洁白细腻的酥油中调入各种矿物质颜料,然后进行各种造型,组合成充满吉祥喜庆的主题艺术。酥油花是藏族人民独有的民间雕塑艺术,昌都强巴林寺的酥油花便是其中之一。酥油花最早是西藏苯教施食供品上的小小贴花。按印度传统的佛教习俗,供奉佛和菩萨的贡品有六色(花、涂香、圣水、瓦香、果品和佛灯),可当时天寒草枯没有鲜花,只好用酥油塑花献佛,由此形成艺术传统。- 第……[详细] |
藏族宗教文化艺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波罗古泽刻版制作技艺的出现与这种宗教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它起源于清代康熙十五年(1676),由德格第十二世土司、第六世法王却吉•登巴次仁发起,主要流传于西藏自治区昌都地区江达县的波罗乡。当时四川的德格、白玉县及西藏的江达都归德格土司管辖,由于佛教盛行,为印制佛教- 及图案服务的木版雕刻工艺得到空前发展,由此推动了波罗古泽刻版制作技艺的繁荣。整个清代,……[详细] |
西藏自治区的盐井盐田位于昌都地区芒康县的纳西乡和曲孜卡乡,这里的盐业生产有着悠久的历史。据考证,当地在唐代就已开始晒盐。盐井晒盐是最原始的盐业生产方式,目前在我国乃至全世界都是独一无二的。纳西乡和曲孜卡乡的井盐晒制现仍沿袭传统方式,盐民用木制水桶从澜沧江边的盐卤水井中背上卤水,倒在各自的卤池中风干浓缩,再倒在盐田里风干结晶成盐。这种以传统方式进行的盐业生产,其生产工具和工艺都显得极为原始。芒康是“……[详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