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福建省 > 南平 > 浦城县特产

浦城县民俗文化

  桂花是中国十大名花之一,属木樨科,是常绿乔木,浦城人也称桂花为木樨。浦城丹桂在南北朝时期开始已经有文字记载,至今有2000多年历史。南京林业大学桂花研究中心经系统调查后指出:浦城县现有桂花品种20个,其中有12个品种首次在浦城发现,其还将浦城丹桂品种正式命名为“浦城丹桂”。自古以来,桂花就与浦城人民的文化生活联系在一起,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浦城桂花形成了深厚的文化内涵和鲜明的地方特色,并形成了……[详细]
  浦城民间剪纸,已有一千余年历史。代代传承,已成习俗,至今,全县19个乡(镇)、街道都有剪纸能手,年龄60岁以上的老人多达百余。每逢大年佳节、娶媳嫁女、生诞喜庆、乔迁新居、祠堂祭祀等都要置办酒宴,并请来“剪花婆”、“剪花嫂”剪就各种纸花,大者盈尺,小者方寸。用以布置新居、新房,装点各色菜肴、祭品等。此外,民间还用剪纸美化生活,每逢新春佳节,家家户户窗子上贴满各式窗花,一家一户就是一个小型的剪纸展览,……[详细]
  提线木偶戏(原名:传子木偶戏)为浦城文人创造,清顺治年间(1644-1661年)诞生,距今已有300多年历史。演出节目自隋朝开始,一朝一朝按次序传演,直到明朝为止,内容为每朝历史故事,故称传子。清顺治时,浦城绅士王明秀酷爱戏曲,常集友吹唱,后根据《水浒传》人物命匠人制作108个木偶,罩以戏曲服装,称108将,又称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每个木偶配一块提线板,板上拴11根提线,木偶操持灵活自如。有一……[详细]
  闽派古琴创始人为祝凤喈。祝凤喈,字桐君,约在清嘉庆五年(1800年)出生,闽北浦城城关人。写下了古琴理论不朽名著《与古斋琴谱》一书,咸丰五年(1855年)在浦城出版。闽派古琴第二代传承人为张鹤。于同治三年(1864年),经祝凤喈鉴定后,刊行《琴学入门》一书,系统传播祝凤喈的琴学理论和操琴风格。第三代叫陆琮,字少云,他是张鹤的弟子,其主要贡献就是帮助其师张鹤校刊《琴学入门》,为闽派古琴艺术的传承和发……[详细]
  浦城包酒历史悠久,明万历《浦城县志》有明确记载:“色似琥珀,其味醇浓,俗名‘七倒金’”。清朝著名学者梁章钜(历任江苏巡抚、两江总督)的评价尤为突出,他数居浦城,必饮其酒,每为之倾倒,并赞之:“余谓必求琥珀光者,惟浦城之红酒(包酒)足以当之,似此色香味俱佳,再得藏至五年以外者,当妙绝天下矣”;“若贮至十年,恐海内之佳酝,无能出其右者矣”。浦城包酒酿造的特殊技艺在酿酒业有着重要的地位,与当地人们生活息……[详细]
  灯戏是浦城地方民间剧种,尤以忠信镇客家人聚居地下庄村最为流行。马灯戏最初形态应是乡村灯会的一种娱乐形式,与正月闹花灯、舞龙灯差不多,但不同的是,“灯”只是形式,“戏”才是内容。由于马灯班和马灯戏源自民间灯彩,在大年百姓庆典系列里扮演了重要角色,更大程度地满足了民众娱乐需求,因而在整个乡村民俗活动中脱颖而出,成为百姓喜闻乐见的民间艺术形式之一。马灯戏大型剧目不多,主要是折子戏,其演出内容包括天上、人……[详细]
  浦城肉燕加工制作历史悠久,因其细而润滑、脆而爽嫩、入口时有燕窝的味道称为燕丸,是本地区民间婚嫁喜庆寿筵中不可缺少的一道名菜。肉燕含太平吉利之意。肉燕上桌,宴席开始,“无燕不成席”、“燕丸上桌放鞭炮”成了规矩。制作工艺为:1.将猪后腿精肉取下筋膜。2.用木锤将肉捶成肉茸。3.放入精选的上等薯粉擀成薄如纸张片状食品称燕皮。4.用鲜五花肉、葱白、荸荠切为馅料,投精盐、味精拌匀。5.取燕皮包馅料,燕皮中腰……[详细]
  提线木偶戏(原名:传子木偶戏)为浦城文人创造,清顺治年间(1644-1661年)诞生,距今已有300多年历史。演出节目自隋朝开始,一朝一朝按次序传演,直到明朝为止,内容为每朝历史故事,故称传子。清顺治时,浦城绅士王明秀酷爱戏曲,常集友吹唱,后根据《水浒传》人物命匠人制作108个木偶,罩以戏曲服装,称108将,又称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每个木偶配一块提线板,板上拴11根提线,木偶操持灵活自如。有一……[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