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江县位于贵州省黔东南州中部苗岭主峰雷公山北麓,清水江南岸,东南与剑河县交界,西南连接雷山,西邻凯里,北与黄平、施秉毗邻。总体地势由西南向东北陡降。清水江环绕县境北端,巴拉河、翁你河、翁密河自南向北、向东流淌,注入清水江。沿途形成叠帘式的瀑布和险滩,景观十分壮丽。有近百条溪河把全县大地切割极深而破碎,形成中山、低中山、中低山和低山山地,群山葱绿,林木苍翠。境内属于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土壤肥沃,物产丰富。由于台江独特的地理环境和自然条件形成的自然屏障的作用,台江的苗族文化保存较为完整。
台江县苗族人口占全县总人口的98%以上,被誉为“天下苗族第一县”。千百年来,苗族人民在这片土地上创造了光辉灿烂、丰富多彩的苗族民间文化。苗族服饰就是台江苗族文化中一颗灿烂的明珠。由于没有文字记载,苗族服饰的起源无考,但唐代的“鸟章卉服”当是苗族服饰的最早的汉文献记载,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据流传在台江境内的《苗族古歌》记载,台江县方召乡反排村的杨姓苗族定居这里已有45代人,按一代人25年计算,已有1100多年。
台江苗族服饰大致可以分为方你型、方纠型、方南型、方翁型、方黎型、方白型、方秀型、翁芒型、后哨型等九大类型100多种款式,分布在台江县境内八个乡镇180多个苗族村寨及周边相邻县市的苗族村寨。台江的苗族服包括了苗族长裙、中裙和短裙三大系列的绝大部分亚系列,在各种类型的服饰中,女装最具文化内涵,其中,刺绣的蝴蝶、锦鸡等图案是氏族的族徽,银饰的牛角造型是图腾的象征。其中以方你型为典型代表。方你型女 饰分为童装、青年装和老年装,最具文化底蕴的是青年装。方你苗族女性十六岁以后挽髻,按逆时针方向挽成螺纹状锥髻于头顶,髻后根部横插一油黄色半月形木梳。便装时,包一块用浅蓝色方格布制成的长方形头帕,打结于梳子下方,很少露头发,耳戴圆形牛鼻或梅花形大耳环。盛装时,头包一块较硬的- 色长方形头帕,讲究起角、起直线,帕的两角交叉于梳子上方,用针别住,起燕尾形,称为“富代基”。着银饰时,不包头帕,头戴银冠,前插银钗、银角(呈牛角状),右插银簪,后插银梳,头髻插满各种形状的凤鸟、花果等银花及珠链;颈带两三只项圈和项链,高齐下颚,甚至隐住嘴巴。胸前配戴腰子形锁式“压领”,浮雕龙凤等图案,上衣为大领半体衣,袖短而大,卷袖,后摆略长于襟,袖、肩、领等部位有花饰,领略后倾,苗语称为“欧坝”。老年妇女的便装喜用平挑花,即以绿色丝线在蓝色或青色土布上挑绣叶子或小花朵,形成纹样规则的连续图案,以作衣袖等花饰。老年妇女盛装,喜着幅小粗花和数纱平挑有几何图案的新装。青年女子则穿大朵大花,大幅大样,构成密集的段子花衣,银衣和“领各介”。花饰色彩以红绿色为主,喜红衣绿花、浅蓝衣菜花和亮铜片镶成的狗牙瓣,集编卷、辫绣、绉绣、锁绣、堆绣、锦上绣、缠绣、织花、平挑花、十字挑花、贴花等工艺于一身。银衣以数十件四方形、长方形、圆形的银肩片,银背角片,银泡、小银铃等在衣服上的相应部位纵横交错,镶缀而成。银饰图案有人物、花草、飞禽走兽和几何图形。腰束银花腰带。裙子为桶形百褶裙;比各地均长,盖及脚腕,无花饰。盛装时,有的于百褶裙外穿上片式绣花的带子裙,即“古罗裙”,苗语称为“库达”。裙正方围有围裙帕,宽约48公分,帕面饰有各种花纹图案,多用几何纹样的织花或线条粗壮的绣花,老年人则用无花饰的素帕,手饰空心镂花手钏,实心雕花手钏和犁索手钏等,一般戴两三副以上。而方纠型,女子头髻挽法与方你型同。头前方发髻翻出,形成一宽面,便于插银角或罩头巾时成平面。平时裸头,古时包对角折叠的长方形青帕,与方你型差异不大。方南型女装复杂多样,讲究发式,常用几束假发参与真发挽髻,髻两边挽成两个圆圈,称为“鹰眼髻”。右边横插一根龙头形银簪,髻内插有银钎或银花,髻后插大银梳,便装以红、绿、蓝、白、青等棉纱参丝线织成长方型花格帕包头(包时顺边翻转折三四折,约宽二寸。由前额向反时针方向围头一圈余,两头交叉后,用巾头翻折插进额前接贴处扎紧)。包后发髻和梳子均露在外。盛装不围头巾,而围银花带。银花带极讲究,以银子打成螳螂、蝴蝶或马等纹样,然后编挑起来,钉在一块白布上,插银凤,饰二两左右的大耳环。上装为大领右衽短服,外型与方你型相似,但袖与衣襟均较方你型短些,色彩有红蓝两种。便装以蓝色居多,而以深蓝色为主,适当以褐、紫红和黑等暗色与花纹的枝节相岔,或用于一些花纹中的小角上,蓝色花饰的衣服称“欧啥”意为暗衣。盛装喜用红色作花饰,即以朱红色为主,在花纹的一些小角上或边缘等处用部分淡黄、白、紫红或玫瑰红等色,称之为“欧涛”意即亮衣。刺绣喜用破线绣,平挑花、织锦、堆花等方法,图案有几何图形和各种动物、花卉等。纹样中龙、凤、象和狮等占重要的地位。花饰及银饰中有“丹凤朝阳”、“狮子滚绣球”、“二龙戏珠”、“松鹤并蒂”、“蝴蝶妈妈”、“姜央射日”和“务冒习”等类纹样。方翁型女头饰与方南型基本相同,将一块长方型花格布帕顺边折后,朝顺时针方向(与方你型相反)包头一圈,把发髻大部分露在外面。但发髻挽得比方南型大些,髻底略向后下拖。上装为大襟(无小领),左衽半僻衣,较长,盖过臀部,领稍后倾。袖窄,冬季服饰袖较长,盖及手腕。在裙子与衣角相接处,挑有三路水纹,裙子面前围有花裙帕,与裙同长,裙带有穗丝,裹腿布面织有条子花纹,多朱红色,以黄色织边,由脚腕子往上缠至膝部,于小腿前留有五彩丝露出。鞋袜与方南型相同,女童装最具有特色,夏季衣袖无花,在肩部横钉约二三公分宽的两条纱绣花条,有的钉成十字形:冬季夹衣在背部附以一块数纱绣成的几何纹样花块,约占背部的三分之二,称为“欧降”,意为野猫衣,十五六岁之后就不穿了。方翁型的便装与方南型的区别不大,银饰没有方南型和方你型富丽,一般只有两三对手钏,两根银链和两根项圈,一对耳环,一把银梳,一两只银雀。方黎型妇女头包宽约10厘米,长约3米的- 土布,并在布的一边顺边叠成重叠的三道边,全帕折成宽6厘米左右,发不打髻,有的用网子套上,盘于头顶后把头帕包住,从上而下又再向上缠绕,包好后约有10厘米高,有的头帕外方还打上一层网套。帕外端通常是绣有3厘米宽的花饰,并附上六七厘米长的各色丝穗,作插头用。年轻女子便装多包从市场买来的花头帕;盛装不包头帕,插银簪、银笄、戴银冠,耳饰大花环或梅花形耳环。项圈系圆扣,由一细小的项圈把圆扣穿连起来,圆扣上有花纹,与各型相异,独具特色,项链、手钏与各型同。妇女上装为大领右衽半体衣,较长、衣的前襟略长于后摆,袖子宽约21厘米,穿时折一小折,衣服附上一长约10厘米宽的织花,从前襟经岔口伸向后背,后背中央有一小段,领花一般宽12厘米左右,胸部花饰宽15厘米左右,领稍向后倾。此型刺绣较多,盛装与便装均有花饰,区别在于花饰多寡及工艺粗细。刺绣方法以打子为主,兼以堆花、挑花和织锦等。纹样大多采用水云纹,内容以花草为主,鸟、蝶等次之。色彩以绿色和红色并重,黄色极少,着半长裙,盖及小腿肚。常服穿素裙,盛装裙脚附以一圈约7厘米宽的织花。便装围裙帕系青色布制成,无花饰;盛装为有花饰的缎子布料。方白型男性老人留发,挽小髻。青年人多于头顶留一圈约0.2米的短发,喜包长约4.8米,宽约0.5米的长头巾,包时一圈圈的缠得整整齐齐,形如一小斗笠。喜用银饰,有细条银链和手钏,腰挂银牙签,上装为无领大襟右衽短服,盖及肚脐,腰束自织的青、白相杂的花格腰带,长约2.7米,老年人裤脚很大,宽约0.4米,年轻人稍窄些,一般0.27米至0.4米。女上装为大襟右衽短服,无领无花,长盖过腹部;袖窄,长及手碗,后摆较长,盖及裙子下缘,当后围帕用,称“尾巴衣”。裙子盖过膝部,无花。前附- 色无花围裙帕,帕上方两角钉有一根花带束腰,打结于背后,除夏季外,一般都打裹腿,裹腿为- 色窄布,长两尺许。方白型服饰的特点是刺绣极少,衣裙均无花饰,较为简便,惟有丝织的花带作束腰的围裙帕和头帕之用,花带色彩主要是玫瑰红、盼绿、金黄、青、白等色,花纹全以白色出现。纹样大都属“蕨叶”、“勾勾”和“窗子格”三类。方秀型女子挽盘髻,罩长方型青布头巾,呈上尖下宽三角形,髻后插弯月形木梳,耳环与方南型同,盛装不包头帕,银饰较少,头部用“银牌”与方白型同。银梳与方你型同,手钏、项圈、银链与各型无异。上装为纯青色大领右衽衣,衣襟为白布镶边,衣服基本无剌绣,只在岔口处和后摆的两角边缘以红、绿、黄三色丝线交叉挑些“花纹”。盛装时束编织的花带五六根,显示其技艺,青色百叠裙系齐小腿,有的在袖口镶一块用蓝色丝线挑花的白布,穿时露在外面。翁芒型女子挽云髻,外缠长方形- 色头巾,让发髻和梳子露在外面,耳戴直径为四五厘米的圆圈耳环,环节吊有指头大的灯笼形或蝴蝶形银花。上衣为无领右衽短服,盖及腹部,袖窄,长及手腕,衣襟上戴铜扣,着细百叠短裙,裙脚至裙腰共长30厘米左右,穿后衣服盖去大半,现出10厘米左右的裙脚,前面围花裙帕,约50厘米,宽40厘米。翁芒型花饰主要在围裙帕、腰带、裹腿、背带和童帽上,主要采取反面挑花正面看的挑花方法,以白色丝线或棉丝线- 色的土布上挑花。童帕采用贴花,花带、腰带和裹腿采用织花,现出彩色丝线花纹,纹样平常以条纹为主,附上一些小方块图案。腰带和花带偏重红色,裹腿偏重暗灰色,有冬夏之分,冬季的裹腿帕长约190厘米,宽约35厘米,只围一转,包后均用花带捆扎。后哨型老年妇女用青布裹头,中青年妇女先用一张深色暗花布或白布裹头,然后用明亮的紫色土布包裹,再用浅色的手绢从后往前捆扎,头顶露出发髻,髻上横插银簪,少女头戴平顶花帽,帽顶有折皱,帽中央留有大拇指般小孔,孔周围留有数根寸许彩色丝线,帽子边缘绣有多道彩色花边,以红色为主。盛装头戴银帽银花,耳戴小耳环,胸挂数只银项莲,腰扎银带,手饰银镯。老年妇女上衣领襟相连,下着齐小腿折皱裙,前后各围两张青色土布围裙帕,冬天包青布裹腿;中青年及少女便装与盛装差异不大,上装领襟相连,胸襟交叉,腰系两张青色土布围裙帕,四根采色带头垂吊于身后,长约尺许。下着百叠裙,裙脚有多道细窄红、黄、紫色花边。
台江苗族服饰最大特征是以裙装为基调,服装数量最多的饰品是绣片,而这些绣片大量采用了蝴蝶、水牛、锦鸡和鱼的造型。在这些造型和图案中,蝴蝶是对人类始祖“蝴蝶妈妈”的“朦胧的记忆”;水牛是苗族“嘎闹”支系图腾的标志;锦鸡是“嘎闹”支系的族徽;鱼是苗族向往人丁兴旺的企盼。在贵州各族刺绣艺术中,以台江苗族服饰刺绣艺术最为丰富和最具特色。艺术大师刘海粟先生对苗族服饰刺绣艺术评价很高,他说:“缕云裁月,苗女巧夺天工:苏绣湘绣比之,难以免俗。”
台江苗族服饰是贵州少数民族刺绣、银饰、剪纸较为丰富和集中的地区。服饰刺绣无论从造型的华美、工艺的精湛,堪称首屈一指,在没有文字的民族中,苗族服饰刺绣图案中普遍出现的各种动物、植物、昆虫、神巫、建筑以及抽象的线条和几何图形,服饰材料的各种纹样等,均与苗族的原始信仰和祖先崇拜有关,也常常与苗族口传文学和艺术中的其他形式相互印证。台江苗族服饰刺绣图案多以动物为中心,主要有蝴蝶、鼠、蝙蝠、牛、虎、兔、龙、蛇、蜈蚣、马、羊、猴、鸡、鸭、鹅、猫头鹰、喜鹊、野鸡、凤凰、狗、猪、穿山甲、犀牛、大象、鹿、狮子、螃蟹、蛙、鱼、虾、螺蛳等等,几乎完全承袭了远古先民原始艺术的题材和风格,再现了原始人生活的自然风貌,反映了人类童年时期幼稚的想象和美好的愿望,闪烁着原始艺术的诱人光泽。
然而在经济全球化、城市化和现代化的加速发展,台江苗族服饰艺术面临着多方面的冲击,己处于濒危状态。主要表现在:现代工业及商品经济的快速发展,改变了传统苗族服饰艺术的稳定与持续发展,赖以农耕文明生存的传统苗族服饰艺术面临着几千年来前所未有的加快消失的厄运;外来文化的冲击,破坏了苗族服饰艺术的传统传承观念的发展;市场经济之下,外来人员的大量搜购,很多有价值的珍贵的苗族服饰艺术“孤本”流失海外;随着老一辈苗族服饰艺术能手不断地相继去世,年轻一代对传统的原生态的苗族服饰艺术丢失了很多实用性的技能等。据调查了解,50岁以下的台江苗族妇女,在传统苗族服饰艺术之刺绣用线配色方面的知识掌握得不多,对传统的刺绣针法掌握不够,40岁以下的苗族妇女亲手操作刺绣者更少,30岁以下的苗族妇女绝大部份不懂得苗族服饰艺术品之刺绣的操作程序,也不想学习刺绣技法。近年来,部分苗族妇女,她们有的已经用机械的缝纫机绣代替传统的苗族手工刺绣。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