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山东省 > 威海 > 乳山市

乳山秧歌剧

乳山秧歌剧

多数人认为,秧歌剧起于明、盛于清,乃中国戏曲兴盛期的产物。人们喜欢戏曲,也喜欢秧歌,有人就将这两种艺术“嫁接”起来了。搭台唱戏,一是受场地等物质条件限制,二是演员与观众距离相对远。平地演出,则没有这些问题。只是围观时, 的观众看不到。但有办法,演员踏着高跷就可“出人头地”而“众望所归”了。也有人认为,秧歌剧应该早于杂剧,杂剧是学习秧歌剧而产生的。

秧歌剧有叙事剧本、有专门道具、有唱腔曲牌、有演员行当。演员行当也称为角色。秧歌剧中的小嫚,对应戏剧中的花旦,翠花对应老旦,棒槌对应小生,鼓子对应老生和丑角。秧歌剧以演唱和道白为主,所以说是戏曲的成分多,讲故事的功能好;传统意义上的秧歌,套路多围绕“闹”“扭”“耍”设计,以肢体语言为主,舞蹈的成分多,活跃气氛的功能好。

秧歌剧是“戏”从戏台上“跑”到戏台下的,但这种广场歌舞剧,有时候又跑回到戏台上。典型的是延安时期,《兄妹开荒》《夫妻识字》《采棉花》《二媳妇纺线》《一朵红花》等一批新型秧歌剧,也在舞台上演出。秧歌剧寓教于乐,曾为移风易俗、传播红色文化立下了汗马功劳。

乳山秧歌剧是随着明朝大量移民而“入境”的,之后表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群众喜闻乐见、广泛参与,代代相沿、不断丰富,最终形成“方言土语唱戏文”的地域化风格。国家文化部原部长于会泳就是位秧歌迷,他在大庄等村教学时,一到农闲时节就自编自导,领着村民排演。那时的农村人,能闹的当丑角,文静的当俊角,没有演过秧歌剧的人很少,反正是自娱自乐嘛!农村的活跃分子每到正月,几乎天天在外巡演。出了正月,两条裤腿角就被高跷磨破了。这些秧歌剧大多是古装的,即使现在大家还是喜欢古装的。那与众不同的装扮,本身就是一道靓丽的风景,现场氛围一下子就能热烈起来。一提老戏,有人立时会想到封建糟粕,什么才子佳人、帝王将相的,其实那里面,有很多是文化精华和情感圣果。如从吕剧转过来的《姊妹易嫁》《老少换》《钱秀才》等秧歌剧,都是追求正义、劝人向善的。

秧歌剧演起来,既简约明快又红火热闹。演员踏着鼓点绕场转,再面对面地站成两排,要“出场”的演员,出列到两队中间进行演唱。一般是一段唱完后,锣鼓再起,两队演员舞蹈,交叉进行轮换场地位置。乳山秧歌剧的唱腔以“跑四川调”为主,还有大板、小板、波子调等。简而言之,无论演什么题材、唱什么词句,动作是有固定套路的,唱腔是有固定曲牌的,这是秧歌剧能够大范围普及的主要原因。

信息来源: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下一篇:乳山小秧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