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贵州省 > 毕节 > 黔西市

化屋苗族文化空间

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化屋苗族文化空间为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化屋苗族文化空间,位于黔西县新仁乡化屋村,距县城52公里,是黔西县南部边沿二水汇流、三县交界的河谷地带。东面、南面与清镇、织金两市县隔水相邻,西与羊场以哈冲河为界,北与群益村接壤。区域面积8.2平方公里,距乡镇府驻地11公里,全村共有250多户,12人余人,其中苗族人口占97.3%,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为典型的喀斯特地貌,气温和降雨量差距较大。

苗族以其悠久的历史和浩繁的文化而著称于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化屋开发较早,在南北朝的梁陈时期,昆明闽支卢鹿部沿延江东进占据此地,清初因战火沦为荒野后,在清康熙十五年,十来户歪梳支系苗族来此繁衍生息,至今仍保留着原始的传统习惯。化屋苗族历来能歌善奏,好舞尚拳,无论是谈情说爱、婚丧礼仪、闲暇消遣,都与音乐和舞蹈分不开,尤其是化屋苗族多声部民歌合唱、芦笙舞、芦笙拳舞、打鼓芦笙拳舞等,把化屋苗族山环水绕孕育出来的情和美表现得淋漓尽致。

化屋苗族的文体活动丰富多彩,民歌以苗族多声部民歌合唱为代表,芦笙舞、芦笙拳巧妙的结合,使之能“舞”能“拳”,独特的打鼓芦笙拳舞是歪梳支系的一种传统舞蹈,是祖先崇拜的一种祭祀舞。化屋苗族的体育活动较多,扭扁担、射**、踢鸡毛毽打牛毛球、芦笙拳、武术、摔跤等,都增添了不少节日气氛;化屋苗族保持着传统的民风民俗,他们结寨而居,山环水绕中,几百户人的寨子,房屋的布局为八卦图,一般为木架结构,多为7个头5柱落脚,四周均用木版安装,山墙封顶多用竹编,屋面多为草顶,造型讲究,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居住在高山峡谷中的苗族取水都是由妇女去背,清晨薄雾和夕阳晚霞时背水的妇女在山间蜿蜒的小路上形成一道独特的风景;丰富多彩的苗族服饰中有很深的文化内涵,他们将自己的民族史,图腾崇拜,用图案记录在服装上,成为无字的史书。化屋苗族服饰工艺也和其他地区的苗族服饰一样,集蜡染、刺绣、挑花、织锦、银饰为一体。化屋苗族服饰属箐脚式,是从贵州织金箐脚乡为代表的,箐脚式妇女,绾发,外绕假法呈圆盘形,上穿对襟无扣袖衣,衣襟镶贴锈勾藤花边,衣袖衣背衣摆处缀彩色蜡染图案式挑花花块。下着两侧有褶的长花裙,系长方形蜡染花围腰。未婚女子扎长辫垂直于肩或将发辫歪盘于头顶,罩之心彩绣圆环花套。插簪头坠彩珠的银、玉簪、衣裙镶珍珠、铃铛。男子多为蜡染粗布长衫,下装为大桶裤;化屋苗语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苗语支,川滇黔方言(西部方言);传统节日有跳花坡,献山节等,献山节的内容主要是祭神树,修改和制定乡规民约,;礼仪在化屋苗民中历来受崇尚:这里的婚俗、葬俗、民间禁忌、原始宗教、饮食和民间医药、民间文学方法都有独特和丰富的内涵。

化屋民间主要传承人有:杨应仙(女),生于1955年,由母亲传予,母亲由外婆传授,其现学徒为侄女李燕,是化屋原生态民歌手之一。杨清泰,(男)生于1929年,由父亲传授芦笙拳,精通南北拳术,其学徒为长子杨国辅。杨明军(男),生于1940年,是化屋芦笙舞蹈手中的佼佼者,是父亲传授,其学徒为其子杨树杰、侄子杨树华等。王文虎(男),生于1936年生,师父杨明康传授,是黔西、织金、清镇三县市有名的芦笙手。杨树华(男),生于1950年师父王文虎及叔杨明军传授,属化屋优秀芦笙手。王文华(女),生于1942年自幼由母亲传授,是化屋优秀的口弦演奏手。杨名贤(男),生于1926年,是人人皆知的巧木匠,自小由父亲传授,其学徒为其子杨官辉。王文超(男),生于1940年,是化屋的石匠能手,由父亲传授,其学徒为其孙子。王育芬(女),生于1953年,是化屋蜡染、刺绣、挑花、服饰设计及民歌手,由母亲传授,其学徒为其杨国梅、其侄女及侄媳等.。王育芬(女),生于1953年,是化屋蜡染、刺绣、挑花、服饰设计及民歌手,由母亲传授,其学徒为其杨国梅、其侄女及侄媳等。

化屋是苗族歪梳支系生产、生活的活动空间展示,记录了化屋歪梳支系的生产、生活、文化模式、思维方式:无伴奏多声部民歌属情歌范畴,结构千姿百态;服饰做工精细浩繁,形式独特,构图新颖,色彩艳丽,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是歪梳支系用图案记录的族史;芦笙拳舞是舞与拳的完美组合,打鼓芦笙拳舞,是对祖先的一种特殊的祭奠方式;献山节,是保护自然环境、社会治安、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具有凝聚力,能够增强民族团结,可以营造安定、祥和的氛围,对构建和谐社会其到很大的作用。

化屋苗族文化空间从1982年起,逐步走向山外,为世人所知晓。1982年,歌手杨应仙、杨清安在广西南宁参加了全国部分省市少数民族多声部民歌座谈会,1986年6月,贵州电视台在此摄制了电视风光片《鸭池河畔访化屋》,1993年,被贵州省文化厅命名为“苗族歌舞之乡”,2001年“五·一”黄金周应邀在北京中华民族园进行演出,演唱的《阳雀声声在呼唤》、《月亮出来月亮黄》等多声部民歌获得歌唱类节目一等奖,2004年1月,在中央电视台“清逸·佳雪杯”西部民歌电视大赛中,《阳雀声声在呼唤》进入总决赛,荣获优秀民歌歌手奖。2005年7月3日,在毕节市参加全区少数民族文艺调演中,获民歌类一等奖。现在,受到现代化进程中强烈文化的激烈冲击和当代全球经济一体化思潮的影响,特别的打工潮的涌动,许多在外打工的苗胞为适应大都市的生活,着汉装、讲汉话、习汉俗、民族特征正在逐步消失,传统民族文化后继无人,加之东风湖淹没区苗胞移民到林泉镇高锦村,很多习俗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化屋文化的生态环境已发生很大的变化。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下一篇:哥蒙“哈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