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施土豆,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特产,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
恩施土豆体型椭圆形,单薯一般重50克-100克,黄皮黄肉,表皮较为光滑,口感软、糯、香、绵,内在营养丰富。
恩施土豆体型椭圆形,单薯一般重50克-100克,黄皮黄肉,表皮较为光滑,口感软、糯、香、绵,适宜于多种方法烹饪。
内在品质指标
恩施土豆内在营养丰富,维生素C含量大于8毫克/千克,蛋白质1.3-2.5%,淀粉含量10-21.9%,可溶性糖0.3-0.8%,硒含量0.015-0.1毫克/千克。
地貌土壤
恩施州地形地貌呈西北、东南两翼高,逐渐向中南倾斜的地势特征。境内山峦起伏,沟壑纵横,具有典型山地地貌特征。喀斯特地形发育广泛,峡谷、溶洞、暗河广布。境内海拔高差悬殊,平均海拔1000米,最高海拔3005米,最低海拔66.8米。土壤类型主要有黄棕壤、红壤、黄壤、棕壤、暗棕壤、山地草甸土、山地沼泽土等,其中黄棕壤面积占全州土地总面积的55.12%。恩施州是中国迄今发现的第一个高硒区,拥有“全球唯一探明的独立硒矿床”,境内95%的土壤含硒,53%的土壤富硒,被誉为“世界硒都”、“世界第一天然富硒生物圈”;恩施土豆生长地以沙壤土(黄棕壤)为主,土壤有机质含量高,有助于马铃薯生长;沙壤土(黄棕壤)中富含硒元素,且易被土豆吸收。
水文情况
恩施州内山高水多,水系极为发达。州内共有大小河流60余条,分属清江、长江上游干流、沅江、澧水、乌江等水系。其中,流域面积在1000平方千米以上的有9条,总长度为1154千米,总流域面积为21801平方千米,占恩施州国土面积的91%。发源于利川市的清江,是长江在湖北省境内的第二大支流,干流全长425千米,州境内流程305千米,流域面积10893平方千米,是恩施州主要经济带。长江自重庆市巫山县流入,由西向东经巴东县城至牛口出境,流经州境38千米,对州内航运有重要作用。
气候条件
恩施州属亚热带季风性山地湿润气候,四季分明,冬暖夏凉,雨热同季,雾多湿重,呈现明显的立体气候特点。恩施州大部地区年平均气温在13摄氏度以上,其中:低山(800米以下)15-16摄氏度,二高山(800-1200米)12-14摄氏度,高山(1200米以上)7-9摄氏度;低山及河谷带年有效积温5000-5500摄氏度,二高山4000摄氏度左右,高山地区2000摄氏度左右;年无霜期长,低山238-348天,二高山237-264天,高山170-233天。境内降水丰沛,年平均雨量约1430毫米。年平均日照时数1264小时。利用这种立体气候,可实现恩施土豆的周年供应;恩施州全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均在300天以上,生长季节降雨充足,生长环境好,有利于土豆的绿色、有机生产。结薯期间,昼夜温差大,适宜土豆干物质积累,口感、风味独特。
历史渊源播报
恩施土豆有着非常悠久的种植历史,其最早可以追溯到清朝的道光年间,那时,恩施市刚刚开始土豆种植产业,但当时由于科技生产力条件有限,恩施土豆的产业并没有得到良好的发展。
直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随着稳定的社会局势的到来,恩施市当地也开始致力于发展土豆种植产业,并在1978年开始实施种植新品种土豆,随后恩施土豆种植产业得到了发展。
2019年1月17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批准对“恩施土豆”实施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